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应否受理财政、扶贫办等非金融行政机构借款合同纠纷的批复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1:51:55  浏览:819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应否受理财政、扶贫办等非金融行政机构借款合同纠纷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应否受理财政、扶贫办等非金融行政机构借款合同纠纷的批复
1993年8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桂高法经(1992)20号《关于人民法院应否受理非金融机构借款合同纠纷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财政、扶贫办等非金融行政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扶持企业和农户发展生产,通过签订借款合同,发放支农款、扶贫金等,实行有偿使用,定期归还。这类合同带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质,如果发生纠纷,由有关行政部门解决为宜。但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且合同双方约定如发生纠纷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因此,如行政部门未能解决而起诉到人民法院,或一方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依法应予受理,并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做好工作,妥善处理。
本批复下发后,我院1987年8月30日发出的法(研)复〔1987〕29号批复即行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执行市委领导干部从政十不准规定的通知

陕西省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渭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严格执行市委领导干部从政十不准规定的通知

渭政办字[2005]8号 2005年1月17日

各科室、直属机构、下属单位:
  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切实做到“十不准”。近日,市纪委、监察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市委关于领导干部从政“十不准”规定,为此,现就我办贯彻落实“十不准”规定提出如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执行“十不准”规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市委二届三次全会关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十不准”规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刚性要求,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从总体看,我办全体干部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是好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跑官要官、收钱送钱、参与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甚至借机敛财、违规购车、多占住房等问题,对我办干部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此,全体同志务必增强政治责任感,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十不准”规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践行廉政承诺,严格规范从政行为。
  二、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十不准”规定。一要把“十不准”的各项规定列为办公室今年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使每位同志熟烂于心,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二要严格按照“十不准”的规定,逐条逐项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主动查纠存在问题。三要把执行“十不准”融入办公室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领导干部廉政承诺、重大事项报告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考核等项工作的内容,通过完善制度促进“十不准”规定的落实。四要抓好春节期间的制奢工作,严禁下级给上级拜年,严禁收受礼品、有价证券,严禁各种奢侈浪费行为。五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继续积极探索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三、要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行为。办公室纪检监察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对于贯彻执行“十不准”规定过程中发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甚至顶风违纪的人和事,坚决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并坚决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办公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身体力行,严于律己,自觉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和市委提出的“十不准”规定,特别要注意把好节日关,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表率,以自身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凝聚人心,推动全市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附件:市委二届三次全会关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十不准”规定

市委二届三次全会
关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十不准”规定

  一、不准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对违反规定收钱送钱的,一律免职,再行处理。
  二、不准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凡是参与赌博的,一律免职,再行处理。
  三、不准以任何形式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拉票贿选。
  四、不准为配偶、子女及其亲友经商办企业、参与招投标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五、不准借婚丧喜庆之机大操大办甚至借机敛财。
  六、不准组织和参与用公款支付的高消费娱乐活动及外出旅游或变象旅游。
  七、不准利用职权干预正常的工程建设活动和以任何形式介绍工程。
  八、不准到财政部门、企业和下属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所有工作花费必须按规定程序报销。
  九、不准工作日午餐喝酒、不准酗酒。
  十、不准违反规定购买、更换超标小汽车和多占公有住房。


关于印发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的通知

卫生部 国家环保总局


关于印发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的通知


卫监督发〔2007〕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环保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环保局:

  为在环境保护和健康保护工作中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推进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持续、健康、顺利开展,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了《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现予印发。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相应协作机制,共同做好环境与健康工作。

  卫生部 国家环保总局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五日

  
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推进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持续、健康、顺利开展,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双方各自职能及工作特点,建立以下协作机制。

  一、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组织机构

  (一)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采取双组长制,组长由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业务司局司局级领导担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拟出台或需进行重大调整的环境与健康工作宏观管理政策,指导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发展。

  (二)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联合办公室。联合办公室采取双办公室制,分别设在卫生部卫生监督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相应处室,办公室主任分别由两部门主管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处级领导担任。联合办公室是领导小组下设的办事机构,负责环境与健康相关工作的运转和协调。

  (三)建立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两部门推荐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技术专家和学者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

  (四)建立环境与健康主题工作组。主题工作组根据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点领域设置,组长单位由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确定,组员单位可为相关行政部门、技术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各主题工作组承担某一重点领域的具体工作。

  二、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协调机制

  (一)领导小组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通报相关重大政策信息,交流相关管理工作计划和进展情况,听取联合办公室及各主题工作组年度工作汇报,并对下一年度工作进行部署,遇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会议。领导小组例会后由双方共同编印会议纪要。

  (二)联合办公室工作制度。联合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交流工作信息,落实相关事项。按照国际组织与国家主管部门对口衔接原则牵头组织工作,即世界卫生组织牵头的工作,由卫生部牵头负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的工作,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负责;须由其它部门牵头负责的工作,两部门协商决定各自负责的协调任务。组织制定并实施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召集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协调主题工作组开展工作。

  (三)共同协调地方工作制度。环境与健康工作涉及地方政府部门配合时,采取两部门联合下发文件的方式要求当地卫生、环保部门积极协调合作,支持工作顺利开展。

  三、监测、调查和研究

  (一)根据需要开展环境与健康监测工作。卫生部负责组织实施环境因素导致的健康影响监测,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组织实施导致健康影响的环境因素监测,两部门共享监测方案和监测信息,协调开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估和预警工作。

  (二)协作开展环境与健康相关调查研究。双方合作开展重大环境与健康状况调查,联合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科研攻关;协作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四、环境与健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

  建立环境与健康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定期通报和重大事件及时通报制度,加强交流合作,不断完善两部门应对环境与健康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建设及应急能力建设。一旦发生环境与健康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工作由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分管应急工作司局相应处室负责,双方联动,共同保障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宣传、教育和培训

  双方联合开展环境与健康相关专题社会宣传,提高公众环境保护和健康保护意识。共享教育和培训资源,安排双方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工作和学习交流。